鈴蘭花是是我們熟知的一種花卉植物,植株矮小,幽雅清麗,盆栽種植擺設在家居中美化作用很不錯,而且鈴蘭花芳香宜人,具有凈化空氣的功效,是適合家居的優良植物。鈴蘭(學名:Convallariamajalis...
鈴蘭花是是我們熟知的一種花卉植物,植株矮小,幽雅清麗,盆栽種植擺設在家居中美化作用很不錯,而且鈴蘭花芳香宜人,具有凈化空氣的功效,是適合家居的優良植物。
鈴蘭(學名:Convallariamajalis,英文:LilyoftheValley,法文:Muguetdemai),也稱山谷百合、風鈴草、君影草,是鈴蘭屬中的唯一種。植株全部無毛,常成片生長。葉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花白色,漿果,熟后紅色,稍下垂。種子扁圓形或雙凸狀。常生于陰坡林下,耐寒,喜陰涼、濕潤的環境,忌炎熱。原產北半球溫帶,歐、亞及北美洲和中國的東北、華北地區海拔850~2500處均有野生分布。
鈴蘭花品種:
鈴蘭除了常見的白花外,變種有大花鈴蘭及紅花鈴蘭。特別是大花鈴蘭,在四月間會從一對深綠色長橢圓形葉子上伸出彎曲優雅的花梗,綻開清香純白的花朵。除單瓣,更有重瓣鈴蘭品種。有的園藝雜種呈現斑葉,稱為斑葉鈴蘭。
鈴蘭花的形態特征:
植株全部無毛,高18-30厘米,常成片生長。葉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7-20厘米,寬3-8.5厘米,先端近急尖,基部楔形;葉柄長8-20厘米。花葶高15-30厘米,稍外彎;苞片披針形,短于花梗;花梗長6-15毫米,近頂端有關節,果熟時從關節處脫落;花白色,長寬各5-7毫米;裂片卵狀三角形,先端銳尖,有1脈;花絲稍短于花藥,向基部擴大,花藥近矩圓形;花柱柱狀,長2.5-3毫米。漿果直徑6-12毫米,熟后紅色,稍下垂。種子扁圓形或雙凸狀,表面有細網紋,直徑3毫米。果熟時從關節處脫落;漿果直徑6-12毫米,熟后紅色,稍下垂。種子扁圓形或雙凸狀,表面有細網紋,直徑3毫米。漿果暗紅色,有毒。
鈴蘭花的生長習性:
喜涼爽、濕潤及散射光及半陰的環境,耐寒性強,忌炎熱干燥。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,要求富含腐殖質、排水良好的沙質。夏季休眠。
性喜涼爽濕潤和半陰的環境;在溫度較低的條件下,陽光直射也可繁育開花。極耐寒,忌炎熱,氣溫30℃以上時植株葉片會過早枯黃,在南方需栽植在較高海拔、無酷暑的地方。喜富含腐殖質、濕潤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,忌干旱。喜微酸性土壤,在中性和微堿性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長。海拔800~2500米的山地陰濕地帶之林下或林緣灌叢。
鈴蘭花的栽培技術:
繁殖一般都用分株法,宜在秋天連根莖用利刀切割便可。以分割根狀莖及根莖末端的小鱗莖繁殖,春秋季均可,以11月最好。其根莖上有大小不等的幼芽,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掘起根狀莖,將每個頂芽帶一段根莖剪切下來栽植,就能成一新株。肥大的芽分株后翌年春可開花,小的需隔1年后開花。秋季從紅熟的漿果中洗出種子,可直接播在露地的苗床上,第二年春天發芽。只要有適當的陰涼條件,就會以散布根莖的方式迅速繁殖。遮蔭以及潮濕肥沃的土壤是栽好的重要條件,以含腐殖質及砂質土壤為理想。常在春、秋兩季切分根狀莖或萌芽切成段另行栽培,即分株繁殖。種植地以深耕肥沃為好。3~4年后換地再栽,或與其他花卉輪作。栽植株行距25~30厘米,每叢2~3個芽,覆土深5~6厘米。生長期應經常保持土壤疏松濕潤,早春和秋末各施一次充分發酵的追肥。
鈴蘭花的花語寓意:
鈴蘭花語:為“幸福的回歸”,也有一個較為具貶意的花語:“忌妒”。
中國:古老的中國,鈴蘭又名“君影草”,她生長在溝谷林下,藏于寂寞的深山,花自芬芳,與幽蘭相伴,藏于深山不以無人而不芳,正是“君當如蘭”的寓意。
日本:白色的小花鈴蘭,也是北海道最具代表性的花,是札幌的市花,鈴蘭的花語是“再回來的幸福”。北海道人在每年五月一日時彼此贈送對方鈴蘭花,互相道賀平安度過嚴寒的酷冬,幸福的春天終于重回大地。在日本的北海道的平取鎮,每年的五月下旬會舉辦鈴蘭鑒賞會。
法國:鈴蘭在法國是“擁有幸福”的象征。法國民間習俗“鈴蘭婚禮”上常常可以看到這種花,象征結婚13年。而且在每年的4月到5月間開放,所以在每年的5月1日,法國人有互贈鈴蘭互相祝愿一年幸福的習俗,獲贈人通常將花掛在房間里保存全年,象征幸福永駐,比利時、荷蘭、瑞士和安道爾等也有同樣的習俗。有人認為只有一株剛好13朵小花的鈴蘭才會帶來好運。
英國:還有“女人的眼淚”(laly-tears)、“天堂之梯”(laddertoheaven)之名,浪漫、清雅而又情意深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