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腐病 主要危害幼苗,發病初期個別支根和須根染病,逐漸向主根擴展. 主根染病早期植株不表現癥狀,隨著根部腐爛程度的加劇,植株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逐漸減弱. 地上部分因養分供不應求,在中午前后光照強、蒸...
根腐病 主要危害幼苗,發病初期個別支根和須根染病,逐漸向主根擴展. 主根染病早期植株不表現癥狀,隨著根部腐爛程度的加劇,植株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逐漸減弱. 地上部分因養分供不應求,在中午前后光照強、蒸發量大時,植株上部葉片出現萎蔫,但夜間又能恢復. 病情嚴重時,萎蔫狀況夜間也不能再恢復. 此時根皮變褐,并與髓部分離,最后全株死亡. 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過冬,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病,5月進入發病盛期,其發生與氣候條件關系很大. 苗床低溫高濕和光照不足,是引發此病的主要環境條件. 育苗地土壤黏性大、易板結、通氣不良,致使根系生長發育受阻,也易發病. 立枯病 受害植株莖基部產生黃褐色病斑,逐漸擴展至整個莖基部,病部明顯縊縮,致幼苗枯萎死亡.
濕度大時,病部長出蛛絲狀褐色霉狀物. 該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兩三年,也可在病殘體或其他作物、雜草上越冬,成為本病初侵染源. 土壤中的菌絲體可通過農田操作、灌溉水、昆蟲傳播,進行再侵染. 植株生長不良或遇有長期低溫陰雨天氣易發病,多年連作田塊、地勢低洼、地下水位高、排水不良發病重. 應選擇地勢高、地下水位低、排水良好、水源方便、避風向陽的地方育苗. 用肥沃、疏松、無病的新床土,若用舊床必須進行土壤處理. 肥料一定要腐熟并施勻. 播種均勻而不過密,蓋土不宜太厚. 根據土壤濕度和天氣情況,灑水時每次不宜過多,且在上午進行. 床土濕度大時,撒干細土降濕. 做好苗床保溫工作的同時,多透光、適量通風換氣. 播種前兩三周將床土耙松,每平方米苗床用40%福爾馬林 30 毫升加水 2千克至4千克均勻噴灑于床面,并覆蓋薄膜. 四五天后揭去薄膜,耙松床土,待藥味充分散盡后再播種.
每平方米苗床用40%拌種雙可濕性粉劑 8 克與四五千克細土拌勻制成藥土,打足底水后將 1/3藥土做墊土,另2/3做蓋土,將種子夾在藥土中間. 若蓋土不夠,可在其上另加潔凈的土壤. 葉斑病 草花生產中雞冠花容易發生葉斑病,又稱褐斑病,侵染葉片、葉柄和莖部. 葉上病斑圓形,后擴大呈不規則狀大病斑,并產生輪紋. 病斑由紅褐色變為黑褐色,中央灰褐色. 莖和葉柄上病斑褐色、長條形. 夏秋病重,連作、過度密植、通風不良、濕度過大均有利于發病. 從發病初期開始噴藥,防止病害擴展蔓延. 常用藥劑有25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至600倍液、50%托布津1000倍、70%代森錳500倍等. 要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,以免病菌產生抗藥性. 霜霉病
一般在春秋季發生,春末夏初或秋季連續陰雨天氣最易發生. 病害嚴重時可造成20%至40%產量損失. 此病從幼苗到收獲各階段均可發生,以成株受害較重,主要為害葉片,由基部向上部葉發展. 發病初期在葉面形成淺黃色近圓形至多角形病斑,空氣潮濕時葉背產生霜狀霉層,有時可蔓延到葉面. 后期病斑枯死連片,呈黃褐色,嚴重時全部外葉枯黃死亡. 病菌主要通過氣流、澆水、農事及昆蟲傳播. 病菌孢子萌發溫度為6℃至10℃,適宜侵染溫度15℃至17℃. 種植過密、定植后澆水過早、土壤濕度大、排水不良等容易發病. 葉枯病
多從葉緣、葉尖開始侵染,病斑由小到大不規則狀,紅褐色至灰褐色,病斑連片成大枯斑,葉片干枯面積達1/3至1/2,病健界限明顯. 后期病斑上產生一些黑色小粒點,如翠菊葉枯病. 葉枯病在病葉上越冬,翌年溫度適宜時病菌的孢子借風、雨傳播到寄主植物上發生侵染. 該病在7月至10月均可發生,植株下部葉片發病重. 高溫多濕、通風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發生,長勢弱的植株發病較嚴重. 白粉病 白粉病是花卉植物上普遍發生的病害,主要發生在植株葉片,嚴重時可侵染植株的嫩葉、幼芽、嫩梢和花蕾等部位,突出特點是發病時葉背面或兩面出現一層粉狀物. 發病初期,染病部位出現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白色粉斑,并略顯褪綠或呈畸形. 適宜的條件下,粉斑迅速擴大,并連接成片使得葉面布滿白色粉狀霉. 發病后期,病葉會出現皺縮不平,并向背卷曲,花期明顯縮短或花蕾不能正常展開. 嚴重時植株矮小,花少而小,葉片萎縮干枯,甚至整株死亡.
白粉病的菌絲體在病芽、病枝或落葉上越冬,溫室中能周年發生. 翌年春季,露地溫度達到20℃左右時,白粉病開始生長發育,并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對植株進行傳播和侵染. 夏季高溫高濕時又會產生大量分生孢子,擴大再侵染. 分生孢子在葉片萌發,從葉片氣孔進入組織內吸取葉片的養分. 光照不足、通風不良、空氣濕度大、氮肥施用過多、缺鈣或過干的輕沙土、溫度變化劇烈以及
花盆土壤過干等情況都有利于病害的發生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