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已經結束的2016年,各項棉花政策調整相繼塵埃落地。新舊政策交替之時,我國棉花產業正經受著艱難痛苦的轉變。現今,國內長絨棉炙手可勢,那熱到啥程度?一位棉商說,新疆阿克蘇地區已買不到了,一是很多軋花廠...
在已經結束的2014年,各項棉花政策調整相繼塵埃落地。新舊政策交替之時,我國棉花產業正經受著艱難痛苦的轉變。現今,國內長絨棉炙手可勢,那熱到啥程度?一位棉商說,新疆阿克蘇地區已買不到了,一是很多軋花廠停止報價,只存不售;二是加緊向內地移庫。在這個“花自飄零水自流”的棉市之中,只長絨棉“一枝獨秀”,逆流而上,成為市場一朵“奇葩”。因此,各市場主體也競相追逐,因而又進一步推高了價格。
17日,山東濟南倉庫137A長絨棉最高提貨價已至28300元/噸,相比16日又漲300元/噸。河北滄州某棉商也將137級、237級價格分別提高至了28200元/噸、27300元/噸;甚至該棉商僅剩的、在2014年無人問津的2013年產陳長絨棉的報價也高達27500元/噸(137級),大有“大潮奔涌逐浪高”之勢。
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?根據一些市場的理解,今年是“三羊開泰,萬事享通”,長絨棉一定會“綠柳展枝舞春風”。
第一,供需緊張。“您瞧一瞧,現在還能買到棉花嗎?”曾有一位市場人士說,自春節之后,看長城內外、大江南北,哪里還有長絨棉的影子。一方面是新疆軋花廠的庫存較往年減20-40%,紛紛“待價而沽”;另一方面是紡企“有錢買不到棉花”,有勁沒處使。這種情況下,似乎占有資源就是王道。
第二,外棉遭“御敵于國門之外”。2015年,僅發放89.4萬噸1%關稅進口棉配額發揮了顯著作用。春節之后,雖然紡企拿到了關稅內配額,但是數量非常有限,大家只能將之用在“刀刃上”。根據某大棉商的介紹,現在青島港、張家港、寧波港等幾個主要港口保稅區、物流區優質美棉、澳棉及皮馬棉、吉扎棉“芳蹤難覓”。手中沒配額,紡企心發慌,尤其以長絨棉、澳棉、美棉為主要配棉的生產廠家,甚至已是“饑不擇食”。
第三,閑散資金炒作。2015年,市場一大怪現象,那就是中國股市開始發力。這說明啥?房地產不行了,資金又開始向股市流動。與此同時,也有一部分資金流向棉市,長絨棉已是一大目標。據說,某溫州商人,從來沒做過棉花生意,竟也在朋友的攛掇下,囤下了幾千噸長絨棉。
應該說,這就是目前市場的“底氣”,也是“底牌”。但是,不要忘了一句話:水滿則溢,月盈則虧。如今,長絨棉已越過28000元/噸,再向28500-29000元/噸的目標躍進,不能不說已是荊棘滿布、危機四伏。
因此,長絨棉走了這么久的上行之路,再往上走,就將是阻力重重,業內盲目追高也將是風險大增,若一意孤行,必有災殃。